超级英雄电影类型存在已久,但不论是过去的《蝙蝠侠》(Batman)与《超人》(Superman),或是 2000 年代的《X战警》(X-Men)与《蜘蛛侠》(Spider-man),均无法像漫威电影(Marvel Studios)包办的作品掀起长期热潮且垄断市场,而且部部卖座,几乎没失手可言。
Marvel Studios 的主理人 Kevin Feige 绝对功不可没。过去 Marvel 专注授权片厂开拍电影,1997 年首度主理的《Howard the Duck》惨淡收场;第二次全面投入电影世界,开山之作《钢铁侠》(Iron Man)不容有失,这位熟悉漫画与电影的监制,一方面找来出色的创作团队,另一方面制定所谓的 MCU(即 Marvel 超级英雄电影宇宙,形同漫画中设定的宇宙)。它不能单纯当成系列续集的企划,而是一个庞大的世界观,包揽所有正反角色,只有地域距离之分,没有正传与外传。
就以《星球大战》(Star Wars)为例,正传有 9 集电影,另衍生在故事时间线,同一世界观的不同故事,或是主线角色的背景故事,即外传。这也是宇宙观的一种演绎,但有明显的正副分野,亦令外传显得相对「不重要」。感觉上它只补完正传的设定,不是硬核支持者的话,不看也行。
MCU 聪明在没有正副之分,每一个英雄都是独立的「正传」!而每一个「正传」本身,又铺排大宇宙(即《复仇者联盟》)的故事骨干,除非只追看个别角色,否则要看,就要看齐所有作品!例如要明白《复仇者联盟 3:无限战争》(The Avengers: Infinity War)的背景,就要看《黑豹》(Black Panther)、《美国队长 3》(Captain America: Civil War)和《雷神 3:诸神黄昏》(Thor: Ragnarok);要知道蜘蛛侠为何出现,以及他与钢铁侠的关系,就要看《蜘蛛侠》的新作《蜘蛛侠:英雄归来》(Spider-Man: Homecoming)。
仿效漫画让角色故事紧扣,提供「为何要看全部作品」的理由。而且,这正是对手忽略的细节。例如华纳,传统策略是钻进单一英雄系列,如《蝙蝠侠:黑暗骑士》(The Dark Knight)系列,确实叫好叫座,但之后呢?一来导演不想再拍,二来其世界观设计根本容不下这么多角色。直至 2010 年后,华纳急起直追,试图以《超人︰钢铁之躯》(Man of Steel)及《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Batman v Superman: Dawn of Justice),一次过推出三个角色再衍生个别英雄 / 反派团体的独立故事,做法显得杂乱无章,加上电影口碑恶劣,令观众吃不消。结果华纳又要推倒重来,走回既有的路线。至于索尼影业(Sony Pictures),曾试图建立蜘蛛侠的世界观,但失败收场。而福斯(20th Century Fox)的《X战警》(X-Men)与《神奇 4 侠》(Fantastic Four),则未见庞大世界设定。
这个宇宙观,不独吸引观众追看,也令大家对过往不认识的二线英雄(如蚁人)产生兴趣,产生足够的市场支撑漫画电影的大业。
如之前所言,漫威最懂利用人才,来自电视的 Russo Brothers、独立电影制作人 Edgar Wright(后来取消合作)、James Gunn、Ryan Coogler 或 Taika Waititi,甚至《复仇者联盟》之父 Joss Whedon,都不是高薪的顶级导演。透过起用另类人才,漫画成功在超乎合理的成本控制下不断注入新元素。10 年共 18 部作品,涵盖不同故事种类:科幻、宫廷、侠盗、伦理、校园青春、谍战、二战,亦为观众带来新意,提供不同角度去消化超级英雄。就连霍士也得在人才应用与题材制定上学习漫威,才有完全另类的《死侍》(Deadpool)与《金刚狼》(Wolverine)。
漫威作品还有一过人之处︰懂得制造惊喜。当年《钢铁侠》的导演 Jon Favreau 一下无心插柳拍下 Nick Fury 的片后彩蛋片段,监制为保持秘密特意在试片移除有关部分,上映之前成功制造话题;上画后,又因为片段令大家猜度将来是否有《复仇者联盟》。之后,《钢铁侠》续集、《雷神》(Thor)及《美国队长》(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均悉数加上彩蛋,一来为 MCU 铺路,二来吊观众瘾。或许人真的喜欢收集东西,又喜欢讨论故事,彩蛋的出现就令漫威电影一上画就成为漫画迷甚至主流观众的焦点话题。又因为是茶余饭后的话题,想参与讨论就得去看。
由熟悉漫画的人领导制作,建立宇宙观,吸纳优质主创团队,善用彩蛋制造惊喜,不独建立强劲的品牌影响力,亦着力提升作品素质。当然,漫威英雄电影也有瑕疵的,例如早期由胶片拍摄过渡至数码制作,画面颜色就出现问题,黑位不够黑,色彩饱和度不足,再壮观的动作场面也变得平平无奇,彷佛调色的工作马虎了事。又出于系列统一性的需要,结果大部分电影作品都用上同一调色。平淡的色彩或许适用于反映现实,但色彩缤纷的漫画呢?就似乎不对味。直至去年的《银河护卫队 2》(Guardians of the Galaxy Vol. 2)才有所改善。
另一方面,电影的配乐相对同类型大作亦显得欠心思。配乐是说故事的工具,引导观众投入情绪,甚至是电影品牌的标志,像《星球大战》或《007》,只闻其声也记得作品。不过,漫威则像其他商业电影,过份偏重所谓的「Temp Music」,即依需要,以其他电影的配乐作蓝本为配乐作曲。这种 A 级大制作,绝对需要一首令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主题曲才象样。
也因为系列的高度统一性,令台前幕后的主创人失去「独特性」,演员还好一点,但背后的导演编剧呢?就如消失了一般,没有漫威品牌加持就甚么也没有。
《黑豹》在西方创造新奇迹,但亚洲国家不算特别受欢迎。
《复仇者联盟 3︰无限战争》过后,超级英雄电影的潮流还可持续吗?个人而言是不乐观。灭霸是这个系列的「超级大佬」,加上一班元老级英雄即将退休,象征一个时代的终结。而因为漫威本身就是类型的代名词,这可有大结局的意味。而市面上愈来愈多类近的超级英雄电影,观众产生厌倦是必然结果。其实《正义联盟》(Justice League)略有退潮意味,《黑豹》确实在西方创造新奇迹,但亚洲国家不算特别受落。
再说,去年的《雷神 3》已与《银河守护者》风格相近,2019 年上画的《Captain Marvel》已跟对手《神奇女侠》(Wonder Woman)撞题材,再变也很难耍出新花样吧;最重要的,是市场能否持续每年消化 6 部或更多同类型,片长 2 小时或以上的电影呢?正如导演詹姆斯卡梅隆(James Cameron)所言,电影世界还有大量故事等待大家发掘,大家亦应重新出发。当然,超级英雄电影在未来依旧会存在,但个人认为,这 10 年的盛景将难以再现。
作者:肚脐大叔
MCU第四阶段将会冲向多元宇宙,格局会更加庞大!期待!
毕竟mcu第四阶段的规划还没公布,现在下结论还为时过早,还是挺期待mcu下一个10年的主线会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