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了致敬隐喻的《美国动物》
《美国动物》源于2004年发生在美国肯塔基州列克星敦市的特兰西瓦尼亚大学的一次图书馆抢劫事件。在电影中还采访了坐了7年牢重新适应社会生活的4位案件主人公。《美国动物》是黑帮犯罪片和美国60年代文化的一次复活派对,刚上大学的四位乖乖学生策划了一场极其鲁莽的抢劫案,电影看起来荒谬,但却大体上与现实的劫书案一致。
一开始,斯宾塞在新生参观图书馆时第一次看到了被锁在玻璃柜里珍藏的奥杜邦版画集,这本估值1200万美元的极其珍贵的书立刻引起了他的兴趣,他转头就跟好朋友沃伦分享了这个消息。
沃伦是个从不按常理出牌的人,当斯宾塞跟他讨论的时候,他脑子里突然产生了要去抢劫这本书的想法。
现实中的沃伦是个“地主家的傻儿子”,他在手臂上纹了要去关吊扇的霸王龙
然后,沃伦就很认真地思考这个方案的可行性,开始学习要如何实施抢劫犯罪。
他学习的途径是,
在图书馆的电脑上谷歌搜索......
理论当然是不够的,斯宾塞和沃伦为了在实务层面上了解抢劫犯罪知识,
他们还选择了,
看黑帮犯罪片......
斯宾塞主动提出不需要蓝图,他可以靠记忆画出图书馆的全局图和他们的路线图。
接下来,书还没到手,沃伦就去找到了一个可以转卖赃物的“栅栏”。
连这个“栅栏”的电话都没有,只有一个可以发邮件的雅虎邮箱......
在开车横跨了大半个美国后,依然没见到“栅栏”的身影,“栅栏”要求他们去荷兰见面,于是沃伦只身一人前往了阿姆斯特丹,并找到了潜在卖家。
斯宾塞和沃伦为了增大作案的可行性,决定要拉其他人入伙。
比如脑子很好使,急于挽回跟沃伦的友谊小船的艾瑞克,
把艾瑞克讲的犯罪计划在小本本上记下来的沃伦被严重鄙视了智商
又比如开得一手快车的富二代查斯,
集齐人马之后沃伦提出像昆汀·塔伦蒂诺的《落水狗》中给彼此取一个代号,
根据这么不吉利的电影取代号真的好吗?
来自现实艾瑞克的吐槽
他们决定要易容换装成老人进行抢劫,
换装这一组特写镜头演员埃文·彼得斯像极了《发条橙》里的马尔科姆·麦克道威尔
第一次行动因为刚好碰上图书管理员在开会,只能不告而终。
第二次他们决定不玩换装这套了,直接上手。
但整个过程失误连连,一开始以为很轻松地就能把图书管理员电晕,却发现图书管理员不停挣扎,只能将她绑起来。
在搬书进电梯的时候艾瑞克不小心碰到了1楼按钮,
但即使到了地下B层,斯宾塞路线草图上画的逃生出口根本不存在,他们只能重返1楼,硬着头皮在众目睽睽之下把这本巨型书搬出去。
整个过程完全不像他们想象得一样轻松而又不会伤害到其他人,这场不靠谱的劫书行动理所当然地失败了。
警察很快就找到了他们四个人,并逮捕归案。
《美国动物》充满了对黑帮犯罪片的致敬,可能一大原因是这四个二愣子就是模仿着这些黑帮犯罪片进行犯罪计划的,所以我们能看到各大导演和经典作品明显的影子,例如:昆汀·塔伦蒂诺的《落水狗》、丹尼·博伊尔的《猜火车》、大卫·林奇的《发条橙》、库布里克的《杀手》等。
不但如此,电影中插曲多产自群星闪耀的摇滚殿堂,Rodriguez的“Crucify Your Mind”、The Doors乐队的“Peace Frog”、Ace Frehley的“New York Groove”和Johnny Thunder的“I‘m Alive”搭配着节奏明快的电影画面,让人的肾上腺素飙升到峰值。
21世纪大众文化养育下的“嬉皮”反抗
对于大众来说这可能只是一部荒谬的闹剧,但在我这个轻度“嬉皮”文化中毒者眼里,这四个人是在21世纪的今天大众文化底下养育的一群嬉皮。
“嬉皮士(Hippes)”这个词在60年代像龙卷风一样席卷了全美国,1967年,数十万“嬉皮士在旧金山海特阿什伯利社区和金门公园聚集,进行了一场声势浩荡的集会,讨论政治、聚众示威抗议、在空旷的舞台上进行摇滚演出、聆听诗歌朗诵,这一场名为”爱之夏“的人类大集会,是60年代青年反抗主流社会的狂欢。
1969年,伍德斯托克音乐节上,四十五万人响应”和平、反战、博爱、平等“的口号,一起进行大合唱,这是嬉皮最后的绝唱。
再之后,“嬉皮”变成了“异皮(Yippies)”,追求内心宁静和审视社会的嬉皮文化内核被抽离,演化成了通过暴力手段在社会上搞破坏。“异皮”的领头人阿比·霍夫曼在1968年民主党大会召开之前,放话要在芝加哥的供水系统中投放LSD(迷幻药物),接着又提名了一头猪作为候选人参加选举。随后他带领数千人赶往芝加哥。芝加哥政府调动多达两万名警察和自卫队力量阻止他们,最终超过一千人受伤,数人惨死。
当代世界的大多数文化和价值观都脱胎于这混乱的60年代:追求和平、种族平权、性别平权、性解放等一切主流民主自由价值观都产生于当时。
尽管在大众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冲击之下,“嬉皮”文化早已不复荣光,年轻一代比起上街游行示威更热爱躺在家中舒舒服服地看个电视剧。“嬉皮”的精神内核被消解成各式各样用来象征个性的亚文化,像是拿着外壳虚张声势的幼儿。
回归主流社会的“嬉皮”依旧对日常生活心怀不满,他们厌恶这日复一日的庸碌生活。福柯的权力规范理论建立在一个重要的前提上,即工业革命后人被剥夺了人本身的生活,而转化为一个具有生产功能的机器。生活的一切都是功能化、机械化的,本来该在广袤草原上成为自由自在的狩猎者,却只沦为为生产资料所奴役的奴隶,并且兴高采烈地拥抱消费主义奴隶制。
我们从名叫“学校”的养殖场被流水线送进社会,开始朝九晚五、循环往复的生活,他们告诉我们成功的标志是拥有数量越多的一捆捆印着某个陌生人头像的废纸,是社会给我们贴上的标签,“白富美”、“研究生”、“建筑师”、“IT精英”......。而“成功”意味着一切,他们是这么教的,人可以量化为数字,依数值高低排列。
最可怕的是,有人拼了命努力3、40年为了获得普世意义上的“成功”,到头来却发现这些东西他一件都不想要。当代“嬉皮”生活的世界没有饿死、没有战乱、没有激烈的社会矛盾冲突,这些事情都发生在离中产“嬉皮”生活的十万八千里之外。
“艺术不仅仅应该是‘我的生活很棒,我能够画得一手好画’。”现实的斯宾塞在采访中如此说道。和谐的、完美的、小资的生活带来的是意义的丧失,除了赚钱升职组建个幸福家庭,我作为“人”的本身意义在哪?
社会规定的意义不是个体的意义,当代青年就这样迷失在寻找意义的死胡同里。四人组织的这场劫书案更像是对主流社会的一种无力反抗,被埋没的对日常不满的呜咽声,这种虚弱的反抗终究还是失败了。
狂欢背后的无尽空虚
“当你想知道底线的另一边是什么样子,并且意识到搞清楚的唯一办法是跨过去,生活可不会在你跨过底线之前向你出示警示牌。”
我们追求自由和意义的底线在哪里?
我想这是每个叛逆的、或自以为个性的“嬉皮”青年都应该想明白的一个问题。我们为了追求自由和意义,为了得到这些东西,就可以去伤害其他人吗?
通过伤害他人获得的意义不过是更加不堪一击的无尽空虚。
这四人想要通过“非同凡响”的劫书案改变自己无趣的人生,但他们没意识到的是,他们做的这些选择会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等待着某件事的发生不会改变“你是谁?(Who are you?)”的命题本身,这实质上只不过是贪图便利、想不劳而获的欲望。真正的“嬉皮”来源于内心的信念,而不是做各种出格行为只为昭示自己的与众不同。
“我清晰地记得脑海中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的尖叫声,听到那个图书管理员的尖叫,想要有人问我,我到底做了什么,我真的希望有人这么问我。我会想,‘我是做了很可怕的事吗?我是不是给别人留下了永久的伤害?我是不是做了坏事?’”
“我们试图辩解说,‘我们不会伤害任何人’、‘我们仅仅是想吓住他们,进去再出来’、‘我们之后会叫警察的’、‘我们会跟她说话,然后告诉她我们不会伤害她’,但我们还是让她受伤了,然后我们试着,让这件事过去,但是我们永远回不去了。”
“我给我的家人和贝蒂·琼(事件中的图书管理员)带来如此深的痛苦,我们当时的冒险是完完全全没有必要的,我们当时对改变生活的渴望相比之下也完全不值一提。”
这场荒唐的闹剧最后只剩一地鸡毛,他们四人鲁莽的抢劫换来的是七年的牢狱生活,“这是否真的有必要?”,希望每个人在选择做一件事的时候都这么问自己,起码做一件自己打从心里认为是正确的事。
动物行动只凭本能,人类行动凭靠的是理性。
[zrz_insert_post id=39650]
就像李安的《色戒》,一群年轻人为了崇高理想(刺杀汉奸),但真的要下手杀人时候,才发现并不是这么容易,良心不安。
影片,话太多了,看的不耐烦,
都是青春期脑子里进的水。
✗棒棒的✗
✗棒棒的✗ 影评很用心啊
@lovenana: 很难找到这么有感觉的电影
下来看看
感谢分享 看了这篇影评 才知道这个片子值得下载